专题介绍
 14-30-43-89-136072

为增进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,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3月1日定为“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”。

旨在号召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事业,共同努力消除社会歧视,给艾滋病感染者应有的尊重、关爱以及同等的机会,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。

图片1

来源:搜狗百科

在今年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到来前不久,一则有关艾滋病的好消息传来。

据相关媒体报道,美国68岁男子保罗·埃德蒙于近日宣布,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其体内的HIV已被清除,成为全球第5个艾滋病治愈者。

他的治疗团队负责人在《自然医学》中也表示保罗的治愈是真正的治愈,而不仅仅是长期缓解。

图片2

来源:微博截图

从1981年人类确认发现艾滋病到现在,40多年来,人们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一直在推进,关于HIV感染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进步。

如今,第五例艾滋病治愈患者的出现,让我们看到了攻克这一疾病的更多希望。

但我们也明白对于很多艾滋病患者而言,很多时候击垮他们的并非艾滋病本身,而是来自周围的敌意和歧视。

这些敌意和歧视让很多艾滋患者不敢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外出、不敢与人敞开心扉交流言欢、不敢有一点对于未来人生的期盼......

艾滋病的确是我们憎恨的敌人,但艾滋病患者只是病人,他们和所有人一样,享有国家宪法、法律和法规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,也应当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正视、尊重。

近些年随着社会各方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,人们对艾滋患者的友好度明显提升,但还有不少人未摘下“有色眼镜”,依旧谈“艾”色变。

其实当我们对艾滋病有了足够了解,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。

图片3

来源:搜狗百科

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第10个艾滋病零歧视日的脚步,进入艾滋病患者的世界,以科学知识为武装,打破艾滋偏见。

关于传“艾”,我们要知道:

1. 性传播 :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。

2. 血液传播:输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液,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、解剖刀、输血设备等。

3. 母婴传播: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能会通过怀孕、分娩和哺乳将病毒传染给婴儿。

关于防“艾”,我们要知道:

1. 不以任何方式吸毒,远离毒品;

2. 尽量减少输入血或血液制品,须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;

3.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、针管、纱布、药棉等用具;

4. 不去消毒不严格的机构打针、拔牙、穿耳眼、纹眉、针灸或手术;

5.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、牙签、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或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;

6. 洁身自爱、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。

7. 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使用阻断药,24小时内阻断效果最佳,超过72小时阻断成功可能性将大幅降低。

知“艾”防“艾”不歧“艾”

消除歧视,我们如何行动?

首先,我们要知晓一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,比如:

与艾滋患者握手、拥抱、共同进餐、共用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;

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、电话机、餐饮具、卧具、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,同时也不会咳嗽、打喷嚏、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。

其次,我们要正视这种疾病的存在,在提高预防艾滋病能力的同时尊重理解艾滋患者的不幸。

要知道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条件不仅需要医学的进步,也需要全社会人心的成长。

所以就需要我们摒弃孤立与偏见,多一些理解与关怀,很多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、一个善意的微笑、一次认真的倾听......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能量。

图片4

来源:图怪兽

今天是艾滋病零歧视日,是呼唤公众消除艾滋歧视的节日,但又不仅仅如此。

它是对社会歧视现象的发声,对社会公众的呼吁。人人生而平等,都有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权利,不应因人种、国籍、宗教、文化、性别、身体状况等受歧视。

消除歧视的道路,可能还有一段距离,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,就能让零歧视、零偏见的环境成为现实。


文章转载自a片网站av高清:/special/show.php?itemid=281

图片已注明出处,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。 
 
 
图片报道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